新华网:留学生走进新疆:用脚步丈量真实 以心灵搭建桥梁

“在轮台县的胡杨林,我读懂了‘生而千年不死’的坚韧;在现代化的汽车工厂,我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加速度’。”来自塔吉克斯坦的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梅丽,在结束为期八天的“理解当代中国 感知开放新疆”研学活动后,在自己的研学报告中写下了这样的感悟。

10月21日至28日,像梅丽一样,2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浙师大留学生走进新疆。他们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知,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刻入记忆。而这,已是浙江师范大学自2022年以来,第二次系统性组织留学生赴疆研学,累计已有来自30个国家的40名学子通过这项活动,实现情感与行动的深度沉淀。

知行合一:从课堂认知到实地感知的升华

“我们组织新疆研学的核心目的,是深化知行融合,培养国际使者。”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吴强表示,这是学校践行“知行合一、融通中外”留学生培养理念的重要举措。“新疆作为展现中国多元文化、现代发展与边疆治理的生动样本,是践行‘第二课堂’理念的理想之地。”

行程紧密而充实。从广汽新疆分公司的智慧生产线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的物流枢纽,从轮台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的科技棉田到巴州人民医院的远程诊疗系统……留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不断刷新着对中国的认知。

“我以为新疆主要是沙漠和草原,”来自印度的杨若昕坦言:“但亲眼所见的现代化城市、智慧农业和先进工业,让我认识到新疆的多元与活力。”在库尔勒绿洲农场,听到负责人介绍通过手机就能管理万亩棉田时,来自喀麦隆的柯爱玫深受震撼,他用“加速度”来形容新疆的发展,认为这种“人机协同”的智造模式是产业升级的生动体现。

情感共振:用亲眼所见构建真实中国印象

此行中,壮美的自然生态与多元的人文景观同样给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金色胡杨林下,来自俄罗斯的微微感受到了“生命于荒漠中屹立千年的坚韧”;在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度假区,留学生们聆听了关于雪场规划与设施的讲解。来自坦桑尼亚的阿纳斯在报告中写道:“(可可托海)是一处由雪山、蓝天与白雪交织的梦幻之境,滑雪场不仅为游客提供休闲,也带动了周边就业与经济发展……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国际大巴扎,来自孟加拉国的加林被热情的氛围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感叹“这里将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

“新疆的魅力在于其包容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精神。”来自多哥的克拉苏在报告中总结道:“既珍视古老的传统,也拥抱崭新的时代。这让我想起了非洲,我们同样以文化多样性为骄傲,这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所在。”

搭建桥梁:从青年情感到国际传播的深远意义

研学活动的尾声,留学生们在新疆大学与师生座谈,并在固原巷社区与居民互动。

“这项活动不仅是一次教育实践,更是一项系统的人文交流工程,其深远意义在于搭建传播桥梁,拓宽中外相知之路”。吴强表示,通过沉浸式体验,学生们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发展脉搏与人的温度。

正如柯爱玫所承诺的:“我要用非洲的眼睛看中国,用中国的心讲世界,把新疆的美好分享给更多非洲同胞。”这次新疆之行,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各国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它们终将长成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茂密森林,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发展、和谐、美丽的真实新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原文链接:https://education.news.cn/20251104/c1bd00adaca04b0aba650240d757c4be/c.html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电话: +86-579-82283155(招生), 82283146(管理)
传真: +86-579-82280337
电邮: admission@zjnu.edu.cn
邮编: 321004

×

新华网:留学生走进新疆:用脚步丈量真实 以心灵搭建桥梁

“在轮台县的胡杨林,我读懂了‘生而千年不死’的坚韧;在现代化的汽车工厂,我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加速度’。”来自塔吉克斯坦的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梅丽,在结束为期八天的“理解当代中国 感知开放新疆”研学活动后,在自己的研学报告中写下了这样的感悟。

10月21日至28日,像梅丽一样,2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浙师大留学生走进新疆。他们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知,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刻入记忆。而这,已是浙江师范大学自2022年以来,第二次系统性组织留学生赴疆研学,累计已有来自30个国家的40名学子通过这项活动,实现情感与行动的深度沉淀。

知行合一:从课堂认知到实地感知的升华

“我们组织新疆研学的核心目的,是深化知行融合,培养国际使者。”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吴强表示,这是学校践行“知行合一、融通中外”留学生培养理念的重要举措。“新疆作为展现中国多元文化、现代发展与边疆治理的生动样本,是践行‘第二课堂’理念的理想之地。”

行程紧密而充实。从广汽新疆分公司的智慧生产线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的物流枢纽,从轮台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的科技棉田到巴州人民医院的远程诊疗系统……留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不断刷新着对中国的认知。

“我以为新疆主要是沙漠和草原,”来自印度的杨若昕坦言:“但亲眼所见的现代化城市、智慧农业和先进工业,让我认识到新疆的多元与活力。”在库尔勒绿洲农场,听到负责人介绍通过手机就能管理万亩棉田时,来自喀麦隆的柯爱玫深受震撼,他用“加速度”来形容新疆的发展,认为这种“人机协同”的智造模式是产业升级的生动体现。

情感共振:用亲眼所见构建真实中国印象

此行中,壮美的自然生态与多元的人文景观同样给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金色胡杨林下,来自俄罗斯的微微感受到了“生命于荒漠中屹立千年的坚韧”;在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度假区,留学生们聆听了关于雪场规划与设施的讲解。来自坦桑尼亚的阿纳斯在报告中写道:“(可可托海)是一处由雪山、蓝天与白雪交织的梦幻之境,滑雪场不仅为游客提供休闲,也带动了周边就业与经济发展……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国际大巴扎,来自孟加拉国的加林被热情的氛围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感叹“这里将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

“新疆的魅力在于其包容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精神。”来自多哥的克拉苏在报告中总结道:“既珍视古老的传统,也拥抱崭新的时代。这让我想起了非洲,我们同样以文化多样性为骄傲,这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所在。”

搭建桥梁:从青年情感到国际传播的深远意义

研学活动的尾声,留学生们在新疆大学与师生座谈,并在固原巷社区与居民互动。

“这项活动不仅是一次教育实践,更是一项系统的人文交流工程,其深远意义在于搭建传播桥梁,拓宽中外相知之路”。吴强表示,通过沉浸式体验,学生们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发展脉搏与人的温度。

正如柯爱玫所承诺的:“我要用非洲的眼睛看中国,用中国的心讲世界,把新疆的美好分享给更多非洲同胞。”这次新疆之行,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各国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它们终将长成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茂密森林,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发展、和谐、美丽的真实新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原文链接:https://education.news.cn/20251104/c1bd00adaca04b0aba650240d757c4be/c.html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电话: +86-579-82283155(招生), 82283146(管理)
传真: +86-579-82280337
电邮: admission@zjnu.edu.cn
邮编: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