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富有国际视野、深厚人文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生物专业知识、熟练生物实验技能和先进生物教育理念,具有自主学习、协同合作、创新意识、乐于教学、善于教学的卓越中学生物教师,能胜任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对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的目标预期是:
(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时代使命感,具有奉献精神,求真尚美、道德高尚。
(2)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了解经典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扎实的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生物思想方法、生物实验技能;掌握生物教育的规律,熟悉生物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完备的生物核心素养与突出的教学能力,能从更高的观点理解中学生物学知识,能综合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3)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优良的教学技能和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开展全方位育人活动;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生物学科教学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生物教学问题,具有生物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和引领同行发展的能力,不断创新生物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4)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行动策略。精通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不断反思改进、持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专业发展意识,能够开展跨学科的课程教学和综合育人实践。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对所培养学生的毕业要求是:
■ 践行师德
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规范,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1-1 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树立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遵行良好的师德规范,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3 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施教。
2 [教育情怀] 热爱教育事业,立志做中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1热爱中学教育事业,认同中学生物教师工作的价值与专业性,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对从事教师职业有自豪感和荣誉感。
2-2 尊重、关爱学生,遵循知识、能力与品德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引领中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
■ 学会教学
3 [学科素养] 具备扎实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科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
3-1了解生物学学科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生物学学科的发展规律;理解生物学、化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生物学审美观。
3-2掌握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与思想方法,建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学科思想,提升生物科学核心素养,通过观察、分析、评价等过程,提升生物科学的思维品质,深化对生物科学的认识,促进个人终身成长。
3-3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能够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与方法研究并解决有价值的生命科学问题。
3-4具有严谨求实与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能够融合生物科学、化学及数理与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生物学教学与研究。
4 [教学能力] 具备基本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能力
4-1 具有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能够胜任生物学教学工作。
4-2掌握中学生物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策略,理解生物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理念,熟悉中学生物教材的内容,初步具备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学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生物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
4-3善于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尝试通过行动研究等实证的方法,开展教学研究并应用于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学会育人
5 [班级指导] 能胜任各类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
5-1 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作用,了解中学德育的目标、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德育教育方法,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5-2 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原理、原则、方法及策略,具备班级组织及建设、中学生发展指导及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及学生家长沟通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5-3 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能够参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
6 [综合育人] 具有综合育人的基本素养及积极体验
6-1 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掌握生物学学科蕴含的丰富人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掌握生物学学科育人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6-2 理解文化育人的作用,了解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策略,能组织或协助组织文化育人相关活动。
6-3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具有整合学科教育、文化建设、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进行综合育人的初步体验,并能进行相应理性反思。
■ 学会发展
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意识、能力,注重规划专业发展
7-1 具有主动学习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新理论、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7-2 具有反思的意识,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能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教学问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够结合教学需求对教学方法、技能以及内容进行创新。
7-3 了解国内外生物学学科教改发展动态,了解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路径,能够正确分析自我,明确学习目标,理清发展重点,制订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发展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8 [沟通合作]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8-1 充分理解学习共同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系统掌握团队协作的相关知识与方式、方法。乐于与他人分享交流教学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学科专业和教学实践问题。
8-2 具有团队协作活动的体验,掌握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能够与中学生、家长、同事、社区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具有对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正确认知。
8-3 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运用专业知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区服务。
三、学制
学制4年,在校学习年限3-6年。
四、学分、学时分配及修读要求
课程及学分修读要求:通识课程①34学分,通识课程②4学分(至少修读文学与艺术类课程2学分),大类平台课程8学分(包含选修1学分,必修7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8.5学分(包含专业核心课程34学分,实验必修课程14.5学分),选修20.5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程4分,专业拓展课程及实验选修共4.5学分,跨专业、学科自由选读12学分),基础性实践4学分,提高性实践21 学分。本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40学分,同时须通过本专业技能考核。
化学师范专业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可有4学分替换为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类型 | 总 学 时 | 学时分配 | 总 学 分 | 各学期学分分配 | 开课 门数 | 最低 修读 学分 | ||||||||||
讲 授 | 课程 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滚动 开设 | |||||
通识课程① | 642 | 486 | 156 |
| 34 | 13 | 13 | 4 | 4 | 0 | 0 | 0 | 0 | ─ | 10 | 34 |
通识课程② | 6828 | 4777 | 1443 | 608 | 277 | ─ | ─ | ─ | ─ | ─ | ─ | ─ | ─ | 277 | 269 | 4 |
大类平台课程 | 160 | 128 | 0 | 32 | 9 | 8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5 | 8 |
专业核心课程 | 544 | 544 | 0 | 0 | 34 | 0 | 6 | 7.5 | 8.5 | 9 | 3 | 0 | 0 | 0 | 13 | 34 |
专业选修课程 | 197 | 167 | 0 | 30 | 11.5 | 0 | 0 | 1 | 3 | 4.5 | 3 | 0 | 0 | 0 | 8 | 4 |
专业拓展课程 | 258 | 192 | 0 | 66 | 14 | 0 | 0 | 0 | 0.5 | 4 | 4 | 3 | 3.5 | 0 | 13 | 4.5(也 可选专业实验课程模块选修课) |
专业实验课程 | 630 | 0 | 0 | 630 | 20.5 | 0 | 4 | 4 | 4 | 4 | 4.5 | 0 | 0 | ─ | 17 | 14.5 |
实践教学课程 | 16+30周 |
| 16+30周 |
| 25 | 0 | 2 | 0 | 0 | 0 | 3 | 10 | 10 | 2 | 11 | 25 |
个性化课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小计 | 19259+30周 | 6294 | 1599+ 30周 | 1356 | 425 | 21 | 25 | 16 | 20 | 21.5 | 17.5 | 13 | 13.5 | 279 | 347 | 140 |
五、课程设置与安排
(一)通识课程①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必 修 | 2210000001 | 大学体育(一) | 1 | 2 | 30 |
| 30 |
| 1 |
|
0210000217 | 汉语(一) | 8 | 8 | 128 | 128 |
|
| 1 |
| |
0210000030 | 高等数学C(一) | 4 | 5 | 75 | 75 |
|
| 1 |
| |
2210000002 | 大学体育(二) | 1 | 2 | 34 |
| 34 |
| 2 |
| |
0210000218 | 汉语(二) | 8 | 8 | 128 | 128 |
|
| 2 |
| |
0210000171 | 高等数学C(三) | 4 | 5 | 80 | 56 | 24 |
| 2 |
| |
0210000138 | 中国文化通论 | 3 | 3 | 48 | 48 |
|
| 3、4 |
| |
0210000039 | 中国概况 | 3 | 3 | 51 | 51 |
|
| 3、4 |
| |
2210000003 | 大学体育(三) | 1 | 2 | 34 |
| 34 |
| 3 |
| |
2210000004 | 大学体育(四) | 1 | 2 | 34 |
| 34 |
| 4 |
| |
小 计 | 34 |
| 642 | 486 | 156 |
|
|
|
(二)大类平台课程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选修 | 0070400056 |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一 | 1 | 3 | 16 | 16 |
|
| 1 | 二选一(始业教育阶段完成学科前沿讲座及实验安全教学内容) |
0070400049 | 科学教育专业导论课一 | 1 | 3 | 16 | 16 |
|
| 1 | ||
必修 | 0070300162 | 普通化学(一)(快)★ | 3 | 4 | 48 | 48 |
|
| 1 |
|
0070300165 | 普通化学实验(一) | 1 | 4 | 32 |
|
| 32 | 1 |
| |
0070400099 | 普通生物学(一) | 3 | 4 | 48 | 48 |
|
| 1 |
| |
小 计 | 9 |
| 160 | 128 |
| 32 |
| 至少修读8学分(选修1学分,必修7学分) |
(三)专业核心课程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必修 | 0070300164 | 普通化学B(二) | 2 | 2 | 32 | 32 |
|
| 2 |
|
0070400100 | 植物学 | 2 | 4 | 32 | 32 |
|
| 2 | 前8 | |
0070400101 | 动物学 | 2 | 4 | 32 | 32 |
|
| 2 | 后8 | |
0070300129 | 有机化学(一) | 2 | 2 | 32 | 32 |
|
| 3 |
| |
0070300071 | 分析化学C | 2 | 2 | 32 | 32 |
|
| 3 |
| |
0070300145 | 生物化学B★ | 3.5 | 4 | 56 | 56 |
|
| 3 |
| |
0070400020 | 生态学 | 3 | 3 | 48 | 48 |
|
| 4 |
| |
0070400025 | 植物生理学A | 3 | 3 | 48 | 48 |
|
| 4 |
| |
0070400072 | 微生物学B | 2.5 | 3 | 40 | 40 |
|
| 4 |
| |
0070400073 | 细胞生物学A★ | 3.5 | 3 | 56 | 56 |
|
| 5 |
| |
0081800071 | 遗传学★ | 3.5 | 3 | 56 | 56 |
|
| 5 |
| |
0081800006 | 分子生物学* | 2 | 2 | 32 | 32 |
|
| 5 |
| |
0100100001 | 人体解剖生理学A | 3 | 3 | 48 | 48 |
|
| 6 |
| |
小 计 | 34 |
| 544 | 544 |
|
|
|
|
(四)专业选修课程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选修 | 0070400024 | 生物学研究法 | 1 | 2 | 16 | 16 |
|
| 3 | 每生须选6学分以上 |
0080400007 | 现代仪器分析 | 2 | 3 | 24+12 | 24 |
| 12 | 4 | ||
0071600025 | 生物统计学 | 1 | 2 | 16 | 16 |
|
| 4 | ||
0081800054* | 高级生物化学* | 2 | 2 | 32 | 32 |
|
| 5 |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选修 | 0070400001 | 保护生物学概论 | 1 | 2 | 16 | 16 |
|
| 5(前8) |
|
0081800011 | 基因工程理论与实验 | 1.5 | 3 | 15+18 | 15 |
| 18 | 5 | ||
0070400017 | 神经生物学概论 | 1 | 2 | 16 | 16 |
|
| 6(前8) | ||
0081800048 | 营养卫生学B | 2 | 2 | 32 | 32 |
|
| 6 | ||
小 计 | 11.5 |
| 167+30 | 167 |
| 30 |
|
|
带“*”为推荐课程
以上生物科学方向发展课程,学生仅需按个体未来学术发展需要,至少选择6学分进行学习。
(五)专业拓展课程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选修 | 0081800068 | 生物软件应用 | 0.5 | 2 | 16 |
|
| 16 | 4 | 9-16周 |
0100500002 | 中药资源学B | 1 | 3 | 8+16 | 8 |
| 16 | 5 |
| |
0081800044 | 野生动物生态管理 | 1 | 2 | 16 | 16 |
|
| 5 | 9-15周 | |
0081800002 | 病媒生物防治 | 1 | 2 | 16 | 16 |
|
| 5 | 9-15周 | |
0070400023 | 生物学史概论 | 1 | 2 | 16 | 16 |
|
| 5 |
| |
0081800052 | 转基因及育种技术 | 2 | 3 | 33 | 33 |
|
| 6 | 9-15周 | |
0070400022 | 生物信息学概论* | 1 | 2 | 16 | 16 |
|
| 6 |
| |
0070400010 | 进化生物学概论 | 1 | 2 | 16 | 16 |
|
| 6 | 1-8周 | |
0070400057 | 水生动物疾病学 | 1 | 2 | 16 | 16 |
|
| 7 | 9-15周 | |
0070400060 | 现代生物仪器分析 | 1 | 3 | 8+16 | 8 |
| 16 | 7 | 9-15周 | |
0070400052 | 名特水产品养殖 | 1 | 2 | 16 | 16 |
|
| 7 | 1-8周 | |
0081800032 | 食品检验技术 | 1.5 | 3 | 15+18 | 15 |
| 18 | 8 | 1-8周 | |
0070400009 | 发育生物学概论 | 1 | 2 | 16 | 16 |
|
| 8 | 1-8周 | |
小 计 | 14 | 34 | 192+66 | 192 |
| 66 |
|
|
(六)专业实验课程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必 修 | 0070400102 | 植物学实验 | 1.5 | 4 | 48 |
|
| 48 | 2 |
|
0070400103 | 动物学实验 | 1.5 | 4 | 48 |
|
| 48 | 2 |
| |
0070300166 | 普通化学实验B(二) | 1 | 4 | 32 |
|
| 32 | 2 |
| |
0070300092 | 分析及有机化学实验 | 1.5 | 4 | 48 |
|
| 48 | 3 | (1-8周有机;9-16周分析) | |
0081800024 | 生物化学实验B | 1.5 | 4 | 48 |
|
| 48 | 3 |
| |
0070400021 | 生态学实验 | 1 | 3 | 33 |
|
| 33 | 4 |
| |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必 修 | 0090100002 | 植物生理学实验 | 1 | 3 | 33 |
|
| 33 | 4 |
|
0081800037 | 微生物学实验 | 1 | 3 | 33 |
|
| 33 | 4 |
| |
0081800042 | 细胞生物学实验 | 1 | 3 | 33 |
|
| 33 | 5 |
| |
0081800046 | 遗传学实验 | 1 | 3 | 33 |
|
| 33 | 5 |
| |
0081800008 | 分子生物学实验B | 1 | 3 | 32 |
|
| 32 | 5 |
| |
0100100002 |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A | 1.5 | 3 | 48 |
|
| 48 | 6 |
| |
选 修 | 0070400044 | 动物和植物标本制作 | 1 | 4 | 32 |
|
| 32 | 3 | 动植物各16课时 |
0081800034 | 食用菌栽培技术B | 1 | 3 | 32 |
|
| 32 | 4 |
| |
0070400030 |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 | 1 | 4 | 32 |
|
| 32 | 5 |
| |
0081800015 | 生化技术 | 2 | 3 | 33 |
|
| 33 | 6 | 9-15周 | |
0070400003 | 常见物种识别 | 1 | 3 | 32 |
|
| 32 | 6 | 动植物各16 | |
小 计 | 20.5 |
| 630 |
|
| 630 |
| 至少修读14.5学分 |
(七)实践教学课程
课程 类别 | 修读 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开设学期 | 备注 |
基础性实践 | 必 修 | 0260100311 | 植物学野外实习 | 1 | 1周 | 2短 |
|
0260100312 | 动物学野外实习 | 1 | 1周 | 2短 |
| ||
0260100068 | 专业见习 | 2 | 4周 | 4、5、6短 | 5、6学期 | ||
小 计 | 4 | 6周 |
|
| |||
提高性实践 | 0260100888 | 名师课堂研究 | 2 | 3周 | 3、5、7短 | 至少12个讲座 | |
0070400062 | 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 | 1 | 16 | 6 |
| ||
0260100076 | 专业实习 | 8 | 14周 | 7 | 包括研习3周 | ||
0070400094 | 毕业论文 | 10 | 10周 | 8 |
| ||
小 计 | 21 | 16+24周 |
|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电话: +86-579-82283155(招生), 82283146(管理)
传真: +86-579-82280337
电邮: admission@zjnu.edu.cn
邮编: 321004
2018 ©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浙ICP备05001954号 technical support:
生物科学(中文授课)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富有国际视野、深厚人文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生物专业知识、熟练生物实验技能和先进生物教育理念,具有自主学习、协同合作、创新意识、乐于教学、善于教学的卓越中学生物教师,能胜任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对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的目标预期是:
(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时代使命感,具有奉献精神,求真尚美、道德高尚。
(2)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了解经典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扎实的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生物思想方法、生物实验技能;掌握生物教育的规律,熟悉生物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完备的生物核心素养与突出的教学能力,能从更高的观点理解中学生物学知识,能综合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3)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优良的教学技能和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开展全方位育人活动;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生物学科教学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生物教学问题,具有生物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和引领同行发展的能力,不断创新生物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4)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行动策略。精通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不断反思改进、持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专业发展意识,能够开展跨学科的课程教学和综合育人实践。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对所培养学生的毕业要求是:
■ 践行师德
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规范,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1-1 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树立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遵行良好的师德规范,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3 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施教。
2 [教育情怀] 热爱教育事业,立志做中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1热爱中学教育事业,认同中学生物教师工作的价值与专业性,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对从事教师职业有自豪感和荣誉感。
2-2 尊重、关爱学生,遵循知识、能力与品德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引领中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
■ 学会教学
3 [学科素养] 具备扎实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科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
3-1了解生物学学科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生物学学科的发展规律;理解生物学、化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生物学审美观。
3-2掌握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与思想方法,建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学科思想,提升生物科学核心素养,通过观察、分析、评价等过程,提升生物科学的思维品质,深化对生物科学的认识,促进个人终身成长。
3-3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能够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与方法研究并解决有价值的生命科学问题。
3-4具有严谨求实与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能够融合生物科学、化学及数理与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生物学教学与研究。
4 [教学能力] 具备基本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能力
4-1 具有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能够胜任生物学教学工作。
4-2掌握中学生物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策略,理解生物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理念,熟悉中学生物教材的内容,初步具备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学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生物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
4-3善于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尝试通过行动研究等实证的方法,开展教学研究并应用于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学会育人
5 [班级指导] 能胜任各类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
5-1 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作用,了解中学德育的目标、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德育教育方法,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5-2 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原理、原则、方法及策略,具备班级组织及建设、中学生发展指导及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及学生家长沟通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5-3 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能够参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
6 [综合育人] 具有综合育人的基本素养及积极体验
6-1 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掌握生物学学科蕴含的丰富人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掌握生物学学科育人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6-2 理解文化育人的作用,了解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策略,能组织或协助组织文化育人相关活动。
6-3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具有整合学科教育、文化建设、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进行综合育人的初步体验,并能进行相应理性反思。
■ 学会发展
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意识、能力,注重规划专业发展
7-1 具有主动学习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新理论、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7-2 具有反思的意识,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能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教学问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够结合教学需求对教学方法、技能以及内容进行创新。
7-3 了解国内外生物学学科教改发展动态,了解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路径,能够正确分析自我,明确学习目标,理清发展重点,制订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发展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8 [沟通合作]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8-1 充分理解学习共同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系统掌握团队协作的相关知识与方式、方法。乐于与他人分享交流教学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学科专业和教学实践问题。
8-2 具有团队协作活动的体验,掌握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能够与中学生、家长、同事、社区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具有对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正确认知。
8-3 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运用专业知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区服务。
三、学制
学制4年,在校学习年限3-6年。
四、学分、学时分配及修读要求
课程及学分修读要求:通识课程①34学分,通识课程②4学分(至少修读文学与艺术类课程2学分),大类平台课程8学分(包含选修1学分,必修7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8.5学分(包含专业核心课程34学分,实验必修课程14.5学分),选修20.5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程4分,专业拓展课程及实验选修共4.5学分,跨专业、学科自由选读12学分),基础性实践4学分,提高性实践21 学分。本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40学分,同时须通过本专业技能考核。
化学师范专业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可有4学分替换为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类型 | 总 学 时 | 学时分配 | 总 学 分 | 各学期学分分配 | 开课 门数 | 最低 修读 学分 | ||||||||||
讲 授 | 课程 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滚动 开设 | |||||
通识课程① | 642 | 486 | 156 |
| 34 | 13 | 13 | 4 | 4 | 0 | 0 | 0 | 0 | ─ | 10 | 34 |
通识课程② | 6828 | 4777 | 1443 | 608 | 277 | ─ | ─ | ─ | ─ | ─ | ─ | ─ | ─ | 277 | 269 | 4 |
大类平台课程 | 160 | 128 | 0 | 32 | 9 | 8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5 | 8 |
专业核心课程 | 544 | 544 | 0 | 0 | 34 | 0 | 6 | 7.5 | 8.5 | 9 | 3 | 0 | 0 | 0 | 13 | 34 |
专业选修课程 | 197 | 167 | 0 | 30 | 11.5 | 0 | 0 | 1 | 3 | 4.5 | 3 | 0 | 0 | 0 | 8 | 4 |
专业拓展课程 | 258 | 192 | 0 | 66 | 14 | 0 | 0 | 0 | 0.5 | 4 | 4 | 3 | 3.5 | 0 | 13 | 4.5(也 可选专业实验课程模块选修课) |
专业实验课程 | 630 | 0 | 0 | 630 | 20.5 | 0 | 4 | 4 | 4 | 4 | 4.5 | 0 | 0 | ─ | 17 | 14.5 |
实践教学课程 | 16+30周 |
| 16+30周 |
| 25 | 0 | 2 | 0 | 0 | 0 | 3 | 10 | 10 | 2 | 11 | 25 |
个性化课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小计 | 19259+30周 | 6294 | 1599+ 30周 | 1356 | 425 | 21 | 25 | 16 | 20 | 21.5 | 17.5 | 13 | 13.5 | 279 | 347 | 140 |
五、课程设置与安排
(一)通识课程①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必 修 | 2210000001 | 大学体育(一) | 1 | 2 | 30 |
| 30 |
| 1 |
|
0210000217 | 汉语(一) | 8 | 8 | 128 | 128 |
|
| 1 |
| |
0210000030 | 高等数学C(一) | 4 | 5 | 75 | 75 |
|
| 1 |
| |
2210000002 | 大学体育(二) | 1 | 2 | 34 |
| 34 |
| 2 |
| |
0210000218 | 汉语(二) | 8 | 8 | 128 | 128 |
|
| 2 |
| |
0210000171 | 高等数学C(三) | 4 | 5 | 80 | 56 | 24 |
| 2 |
| |
0210000138 | 中国文化通论 | 3 | 3 | 48 | 48 |
|
| 3、4 |
| |
0210000039 | 中国概况 | 3 | 3 | 51 | 51 |
|
| 3、4 |
| |
2210000003 | 大学体育(三) | 1 | 2 | 34 |
| 34 |
| 3 |
| |
2210000004 | 大学体育(四) | 1 | 2 | 34 |
| 34 |
| 4 |
| |
小 计 | 34 |
| 642 | 486 | 156 |
|
|
|
(二)大类平台课程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选修 | 0070400056 |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一 | 1 | 3 | 16 | 16 |
|
| 1 | 二选一(始业教育阶段完成学科前沿讲座及实验安全教学内容) |
0070400049 | 科学教育专业导论课一 | 1 | 3 | 16 | 16 |
|
| 1 | ||
必修 | 0070300162 | 普通化学(一)(快)★ | 3 | 4 | 48 | 48 |
|
| 1 |
|
0070300165 | 普通化学实验(一) | 1 | 4 | 32 |
|
| 32 | 1 |
| |
0070400099 | 普通生物学(一) | 3 | 4 | 48 | 48 |
|
| 1 |
| |
小 计 | 9 |
| 160 | 128 |
| 32 |
| 至少修读8学分(选修1学分,必修7学分) |
(三)专业核心课程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必修 | 0070300164 | 普通化学B(二) | 2 | 2 | 32 | 32 |
|
| 2 |
|
0070400100 | 植物学 | 2 | 4 | 32 | 32 |
|
| 2 | 前8 | |
0070400101 | 动物学 | 2 | 4 | 32 | 32 |
|
| 2 | 后8 | |
0070300129 | 有机化学(一) | 2 | 2 | 32 | 32 |
|
| 3 |
| |
0070300071 | 分析化学C | 2 | 2 | 32 | 32 |
|
| 3 |
| |
0070300145 | 生物化学B★ | 3.5 | 4 | 56 | 56 |
|
| 3 |
| |
0070400020 | 生态学 | 3 | 3 | 48 | 48 |
|
| 4 |
| |
0070400025 | 植物生理学A | 3 | 3 | 48 | 48 |
|
| 4 |
| |
0070400072 | 微生物学B | 2.5 | 3 | 40 | 40 |
|
| 4 |
| |
0070400073 | 细胞生物学A★ | 3.5 | 3 | 56 | 56 |
|
| 5 |
| |
0081800071 | 遗传学★ | 3.5 | 3 | 56 | 56 |
|
| 5 |
| |
0081800006 | 分子生物学* | 2 | 2 | 32 | 32 |
|
| 5 |
| |
0100100001 | 人体解剖生理学A | 3 | 3 | 48 | 48 |
|
| 6 |
| |
小 计 | 34 |
| 544 | 544 |
|
|
|
|
(四)专业选修课程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选修 | 0070400024 | 生物学研究法 | 1 | 2 | 16 | 16 |
|
| 3 | 每生须选6学分以上 |
0080400007 | 现代仪器分析 | 2 | 3 | 24+12 | 24 |
| 12 | 4 | ||
0071600025 | 生物统计学 | 1 | 2 | 16 | 16 |
|
| 4 | ||
0081800054* | 高级生物化学* | 2 | 2 | 32 | 32 |
|
| 5 |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选修 | 0070400001 | 保护生物学概论 | 1 | 2 | 16 | 16 |
|
| 5(前8) |
|
0081800011 | 基因工程理论与实验 | 1.5 | 3 | 15+18 | 15 |
| 18 | 5 | ||
0070400017 | 神经生物学概论 | 1 | 2 | 16 | 16 |
|
| 6(前8) | ||
0081800048 | 营养卫生学B | 2 | 2 | 32 | 32 |
|
| 6 | ||
小 计 | 11.5 |
| 167+30 | 167 |
| 30 |
|
|
带“*”为推荐课程
以上生物科学方向发展课程,学生仅需按个体未来学术发展需要,至少选择6学分进行学习。
(五)专业拓展课程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选修 | 0081800068 | 生物软件应用 | 0.5 | 2 | 16 |
|
| 16 | 4 | 9-16周 |
0100500002 | 中药资源学B | 1 | 3 | 8+16 | 8 |
| 16 | 5 |
| |
0081800044 | 野生动物生态管理 | 1 | 2 | 16 | 16 |
|
| 5 | 9-15周 | |
0081800002 | 病媒生物防治 | 1 | 2 | 16 | 16 |
|
| 5 | 9-15周 | |
0070400023 | 生物学史概论 | 1 | 2 | 16 | 16 |
|
| 5 |
| |
0081800052 | 转基因及育种技术 | 2 | 3 | 33 | 33 |
|
| 6 | 9-15周 | |
0070400022 | 生物信息学概论* | 1 | 2 | 16 | 16 |
|
| 6 |
| |
0070400010 | 进化生物学概论 | 1 | 2 | 16 | 16 |
|
| 6 | 1-8周 | |
0070400057 | 水生动物疾病学 | 1 | 2 | 16 | 16 |
|
| 7 | 9-15周 | |
0070400060 | 现代生物仪器分析 | 1 | 3 | 8+16 | 8 |
| 16 | 7 | 9-15周 | |
0070400052 | 名特水产品养殖 | 1 | 2 | 16 | 16 |
|
| 7 | 1-8周 | |
0081800032 | 食品检验技术 | 1.5 | 3 | 15+18 | 15 |
| 18 | 8 | 1-8周 | |
0070400009 | 发育生物学概论 | 1 | 2 | 16 | 16 |
|
| 8 | 1-8周 | |
小 计 | 14 | 34 | 192+66 | 192 |
| 66 |
|
|
(六)专业实验课程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必 修 | 0070400102 | 植物学实验 | 1.5 | 4 | 48 |
|
| 48 | 2 |
|
0070400103 | 动物学实验 | 1.5 | 4 | 48 |
|
| 48 | 2 |
| |
0070300166 | 普通化学实验B(二) | 1 | 4 | 32 |
|
| 32 | 2 |
| |
0070300092 | 分析及有机化学实验 | 1.5 | 4 | 48 |
|
| 48 | 3 | (1-8周有机;9-16周分析) | |
0081800024 | 生物化学实验B | 1.5 | 4 | 48 |
|
| 48 | 3 |
| |
0070400021 | 生态学实验 | 1 | 3 | 33 |
|
| 33 | 4 |
| |
修读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 学期 | 备 注 | ||
讲 授 | 课程实践 | 实验或上机 | ||||||||
必 修 | 0090100002 | 植物生理学实验 | 1 | 3 | 33 |
|
| 33 | 4 |
|
0081800037 | 微生物学实验 | 1 | 3 | 33 |
|
| 33 | 4 |
| |
0081800042 | 细胞生物学实验 | 1 | 3 | 33 |
|
| 33 | 5 |
| |
0081800046 | 遗传学实验 | 1 | 3 | 33 |
|
| 33 | 5 |
| |
0081800008 | 分子生物学实验B | 1 | 3 | 32 |
|
| 32 | 5 |
| |
0100100002 |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A | 1.5 | 3 | 48 |
|
| 48 | 6 |
| |
选 修 | 0070400044 | 动物和植物标本制作 | 1 | 4 | 32 |
|
| 32 | 3 | 动植物各16课时 |
0081800034 | 食用菌栽培技术B | 1 | 3 | 32 |
|
| 32 | 4 |
| |
0070400030 |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 | 1 | 4 | 32 |
|
| 32 | 5 |
| |
0081800015 | 生化技术 | 2 | 3 | 33 |
|
| 33 | 6 | 9-15周 | |
0070400003 | 常见物种识别 | 1 | 3 | 32 |
|
| 32 | 6 | 动植物各16 | |
小 计 | 20.5 |
| 630 |
|
| 630 |
| 至少修读14.5学分 |
(七)实践教学课程
课程 类别 | 修读 性质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开设学期 | 备注 |
基础性实践 | 必 修 | 0260100311 | 植物学野外实习 | 1 | 1周 | 2短 |
|
0260100312 | 动物学野外实习 | 1 | 1周 | 2短 |
| ||
0260100068 | 专业见习 | 2 | 4周 | 4、5、6短 | 5、6学期 | ||
小 计 | 4 | 6周 |
|
| |||
提高性实践 | 0260100888 | 名师课堂研究 | 2 | 3周 | 3、5、7短 | 至少12个讲座 | |
0070400062 | 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 | 1 | 16 | 6 |
| ||
0260100076 | 专业实习 | 8 | 14周 | 7 | 包括研习3周 | ||
0070400094 | 毕业论文 | 10 | 10周 | 8 |
| ||
小 计 | 21 | 16+24周 |
|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电话: +86-579-82283155(招生), 82283146(管理)
传真: +86-579-82280337
电邮: admission@zjnu.edu.cn
邮编: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