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概况】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浙江省属高校最早获批的一级学科硕士点(2005)、省重点学科和省一流学科(A 类),拥有全省唯一的省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是唯一受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资助的心理学科。在教育部的近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浙江省属高校第1名。2018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与社会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4个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本学科的导师队伍结构合理、学养丰厚、学术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本学位点现共有博士生导师10人。导师队伍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国心理学会原会长和现任会长2人,浙江省“****”,浙江省“151”人才和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6人。导师队伍结构合理,科研实力雄厚。
博士点导师、博士点负责人李伟健教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博士点导师乐国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杰出教授,原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原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
博士点导师周晓林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双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现任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点导师任俊教授,国际积极心理学会理事,《心理科学进展》编委。
博士点导师孙炳海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博士点导师曹晓华教授,浙江省“151”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
博士点导师徐晓虹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博士点导师汪俊教授,浙江省“****”学者。
本学科特色优势:基础研究与推广应用深度融合,以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带动心理学的应用。面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近5 年共发表论文455 篇,其中SCI/SSCI 论文86 篇(SCI影响因子5 分以上或SSCI Q1 论文15 篇),CSSCI/CSCD论文99 篇(含心理学国内权威期刊《心理学报》8 篇)。获批1个省级创新团队。以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应用研究,推动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实践成果。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德才兼备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学科专业基础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强,胜任心理学科教学、研究和应用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具体素质能力要求如下:
1.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诚信负责的科学道德,不断求知创新的科学精神,善于合作包容的学术品格;
2.具有心理学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学国内外理论发展前沿,熟练运用科学研究方法;
3.具有独立思维和独立从事心理学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达到或超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博士学位要求,并在心理学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4.具有较强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或社会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能够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5.至少熟练掌握一门专业外语,具有熟练查询外语文献、撰写外语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计算机运用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与社会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4个方向。
1.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
本方向是教育学、心理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方向,也是提升教育研究科学性的基础-应用并重的学科。本方向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心理研究领域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大数据视角下的教学实践行为分析、教师素养评价与教学学术发展等,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二是教师社会性发展,主要以教师共情为主题,致力于教师共情动机的激发、共情感知准确性水平提高与共情的精准表达等,旨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教师教育认知神经科学方向为本学科新兴重点发展领域。采用国际前沿的超扫描技术,使用fNIRS与EEG等技术手段,重点探查真实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为师范生的高效培养与在职教师的精准化培训提供实证依据与理论基础。
第三,学习心理与学生社会性发展。一方面,一直以元认知研究为特色,致力于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交互学习、学习判断、学习困难等涉及个体认知过程的基本研究,旨在揭示影响个体学习的认知机制。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社会性发展,重点关注学生运用行动研究解决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朋辈互助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具身认知与积极行为支持下的学生公民行为养成等。
2.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
本方向主要致力于运用神经科学的手段研究认知功能发展的脑机制,具有发展和认知神经心理学交叉的鲜明特色。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儿童语言发展脑机制。儿童语言发展致力于研究文字学习的行为和神经机制,特别是关注正常儿童和阅读障碍儿童的汉字知觉专家化发展,以及字词学习对其他认知功能的影响。拟培养能从事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心理学高级人才。第二,正常和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及脑机制。包括特殊儿童(例如自闭症, 脆性X综合症)的感知觉障碍、认知与学习障碍、社会认知障碍等,以及相应的脑机制。同时致力于基础研究向临床、教育应用实践的转化。第三,本方向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研究性激素对记忆、情绪、社会行为发育的调控作用,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其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早期环境因子如内分泌干扰物或早期应激对记忆、情绪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3. 健康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方向
本方向致力于研究健康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第一,致力于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研究社会支持、积极品质、积极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或脑机制等。第二,我们的研究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如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改变等;涉及人际互动过程的各种行为,如侵犯、说谎和助人等行为;从宏观角度,探讨团体发生或变化的过程,如种族偏见、文化冲突和社会道德伦理问题等。
4.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向
本方向主要应用行为科学(如实验室实验、计算模型、大数据分析)和神经科学(包括功能磁共振、事件相关电位、脑电和脑磁刺激等)手段,探索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目前主要关注社会行为、社会决策与社会情感的认知神经过程等。
三、学习年限
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7年;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在1年内完成,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时间2-3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允许成绩优异的博士生在完成所要求的学分及相应的科研任务和学位论文后,经导师和学院领导同意,提前进行论文答辩和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与考核
本学科课程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大部分构成(见课程设置表)。
博士生毕业总学分不低于17学分,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3学分,包括学位公共课5学分,学科平台课4学分,学科方向(必修)课4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方向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不低于2学分;必修环节(包括参加学术活动、社会服务实践、文献综述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和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等)共2学分,是获得毕业答辩资格的必备条件。
非本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博士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专业硕士阶段专业课程;补修科目由导师指定,须考试或考核合格;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课程考核包括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其中,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考试项目,学位平台课、学科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均为考查项目,两大类课程均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为合格;学科课程考查成绩由平时成绩(占40%)与期终考查(占60%)两部分构成;考查形式根据课程及任课教师要求,可提交课程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课题研究成果或专题演讲答辩等构成;必修环节视不同环节的要求采用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评定。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 学期 | 学 时 | 学 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学位课程 | 学位 公共课 | 1034501101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1 | 32 | 2 | 考试 | 必修 |
1034501102 | 博士综合英语 | 1 | 48 | 3 | 考试 | |||
1034501105 | 中国社会概况 | 1 | 32 | 2 | 考试 | 中文、英文博士留学生必修 | ||
1034501106 | 高级汉语阅读 | 1 | 48 | 3 | 考试 | 中文博士留学生必修 | ||
1034501109 | 综合汉语 | 1 | 80 | 5 | 考试 | 英文留学博士生必修 | ||
学科 平台课 | 0402001201 | 高级心理学研究方法 | 1 | 32 | 2 | 考查 | 必修 | |
0402001202 | 心理学研究伦理 | 1 | 16 | 1 | 考查 | |||
学科方向课(按方向必修1门) | 0402001301 | 教育心理学专题研究 | 1 | 32 | 2 | 考查 | 教育心理学 | |
0402001302 | 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 | 1 | 32 | 2 | 考查 | 发展心理学 | ||
0402001303 | 健康和社会心理学专题研究 | 1 | 32 | 2 | 考查 | 健康和社会心理学 | ||
0402001304 | 认知神经科学专题研究 | 1 | 32 | 2 | 考查 | 认知神经科学 | ||
按方向至少选修1门 | 0402001501 | 教育心理学专题研究 | 2 | 32 | 2 | 考查 |
| |
0402001502 | 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 | 2 | 32 | 2 | 考查 |
| ||
0402001503 | 健康和社会心理学专题研究 | 2 | 32 | 2 | 考查 |
| ||
0402001504 | 认知神经科学专题研究 | 2 | 32 | 2 | 考查 |
| ||
0402001505 | 高级心理统计与测量 | 2 | 32 | 2 | 考查 |
| ||
非学位课 | 至少选修2门 | 0402001506 | 专业英语与英文学术论文写作 | 2 | 32 | 2 | 考查 |
|
0402001507 | 脑电数据分析方法专题 | 2 | 32 | 2 | 考查 |
| ||
| 导师指导课 | 2 | 32 | 2 | 考查 | 不作为课程开设 | ||
选公 修共 课 | 1034501103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2 | 16 | 1 | 考查 | 暂不开课 | |
1034501104 | 第二外国语 | 2 | 32 | 2 | 考试 | |||
必修环节 | 1034501803 |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 1-6 |
| 2 |
|
| |
应修总学分 |
| 不低于18学分 |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电话: +86-579-82283155(招生), 82283146(管理)
传真: +86-579-82280337
电邮: admission@zjnu.edu.cn
邮编: 321004
2018 ©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浙ICP备05001954号 technical support:
心理学(中文授课)
【学科概况】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浙江省属高校最早获批的一级学科硕士点(2005)、省重点学科和省一流学科(A 类),拥有全省唯一的省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是唯一受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资助的心理学科。在教育部的近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浙江省属高校第1名。2018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与社会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4个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本学科的导师队伍结构合理、学养丰厚、学术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本学位点现共有博士生导师10人。导师队伍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国心理学会原会长和现任会长2人,浙江省“****”,浙江省“151”人才和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6人。导师队伍结构合理,科研实力雄厚。
博士点导师、博士点负责人李伟健教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博士点导师乐国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杰出教授,原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原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
博士点导师周晓林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双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现任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点导师任俊教授,国际积极心理学会理事,《心理科学进展》编委。
博士点导师孙炳海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博士点导师曹晓华教授,浙江省“151”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
博士点导师徐晓虹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博士点导师汪俊教授,浙江省“****”学者。
本学科特色优势:基础研究与推广应用深度融合,以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带动心理学的应用。面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近5 年共发表论文455 篇,其中SCI/SSCI 论文86 篇(SCI影响因子5 分以上或SSCI Q1 论文15 篇),CSSCI/CSCD论文99 篇(含心理学国内权威期刊《心理学报》8 篇)。获批1个省级创新团队。以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应用研究,推动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实践成果。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德才兼备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学科专业基础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强,胜任心理学科教学、研究和应用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具体素质能力要求如下:
1.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诚信负责的科学道德,不断求知创新的科学精神,善于合作包容的学术品格;
2.具有心理学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学国内外理论发展前沿,熟练运用科学研究方法;
3.具有独立思维和独立从事心理学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达到或超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博士学位要求,并在心理学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4.具有较强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或社会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能够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5.至少熟练掌握一门专业外语,具有熟练查询外语文献、撰写外语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计算机运用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与社会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4个方向。
1.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
本方向是教育学、心理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方向,也是提升教育研究科学性的基础-应用并重的学科。本方向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心理研究领域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大数据视角下的教学实践行为分析、教师素养评价与教学学术发展等,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二是教师社会性发展,主要以教师共情为主题,致力于教师共情动机的激发、共情感知准确性水平提高与共情的精准表达等,旨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教师教育认知神经科学方向为本学科新兴重点发展领域。采用国际前沿的超扫描技术,使用fNIRS与EEG等技术手段,重点探查真实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为师范生的高效培养与在职教师的精准化培训提供实证依据与理论基础。
第三,学习心理与学生社会性发展。一方面,一直以元认知研究为特色,致力于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交互学习、学习判断、学习困难等涉及个体认知过程的基本研究,旨在揭示影响个体学习的认知机制。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社会性发展,重点关注学生运用行动研究解决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朋辈互助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具身认知与积极行为支持下的学生公民行为养成等。
2.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
本方向主要致力于运用神经科学的手段研究认知功能发展的脑机制,具有发展和认知神经心理学交叉的鲜明特色。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儿童语言发展脑机制。儿童语言发展致力于研究文字学习的行为和神经机制,特别是关注正常儿童和阅读障碍儿童的汉字知觉专家化发展,以及字词学习对其他认知功能的影响。拟培养能从事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心理学高级人才。第二,正常和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及脑机制。包括特殊儿童(例如自闭症, 脆性X综合症)的感知觉障碍、认知与学习障碍、社会认知障碍等,以及相应的脑机制。同时致力于基础研究向临床、教育应用实践的转化。第三,本方向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研究性激素对记忆、情绪、社会行为发育的调控作用,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其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早期环境因子如内分泌干扰物或早期应激对记忆、情绪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3. 健康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方向
本方向致力于研究健康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第一,致力于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研究社会支持、积极品质、积极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或脑机制等。第二,我们的研究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如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改变等;涉及人际互动过程的各种行为,如侵犯、说谎和助人等行为;从宏观角度,探讨团体发生或变化的过程,如种族偏见、文化冲突和社会道德伦理问题等。
4.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向
本方向主要应用行为科学(如实验室实验、计算模型、大数据分析)和神经科学(包括功能磁共振、事件相关电位、脑电和脑磁刺激等)手段,探索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目前主要关注社会行为、社会决策与社会情感的认知神经过程等。
三、学习年限
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7年;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在1年内完成,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时间2-3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允许成绩优异的博士生在完成所要求的学分及相应的科研任务和学位论文后,经导师和学院领导同意,提前进行论文答辩和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与考核
本学科课程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大部分构成(见课程设置表)。
博士生毕业总学分不低于17学分,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3学分,包括学位公共课5学分,学科平台课4学分,学科方向(必修)课4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方向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不低于2学分;必修环节(包括参加学术活动、社会服务实践、文献综述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和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等)共2学分,是获得毕业答辩资格的必备条件。
非本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博士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专业硕士阶段专业课程;补修科目由导师指定,须考试或考核合格;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课程考核包括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其中,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考试项目,学位平台课、学科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均为考查项目,两大类课程均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为合格;学科课程考查成绩由平时成绩(占40%)与期终考查(占60%)两部分构成;考查形式根据课程及任课教师要求,可提交课程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课题研究成果或专题演讲答辩等构成;必修环节视不同环节的要求采用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评定。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 学期 | 学 时 | 学 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学位课程 | 学位 公共课 | 1034501101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1 | 32 | 2 | 考试 | 必修 |
1034501102 | 博士综合英语 | 1 | 48 | 3 | 考试 | |||
1034501105 | 中国社会概况 | 1 | 32 | 2 | 考试 | 中文、英文博士留学生必修 | ||
1034501106 | 高级汉语阅读 | 1 | 48 | 3 | 考试 | 中文博士留学生必修 | ||
1034501109 | 综合汉语 | 1 | 80 | 5 | 考试 | 英文留学博士生必修 | ||
学科 平台课 | 0402001201 | 高级心理学研究方法 | 1 | 32 | 2 | 考查 | 必修 | |
0402001202 | 心理学研究伦理 | 1 | 16 | 1 | 考查 | |||
学科方向课(按方向必修1门) | 0402001301 | 教育心理学专题研究 | 1 | 32 | 2 | 考查 | 教育心理学 | |
0402001302 | 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 | 1 | 32 | 2 | 考查 | 发展心理学 | ||
0402001303 | 健康和社会心理学专题研究 | 1 | 32 | 2 | 考查 | 健康和社会心理学 | ||
0402001304 | 认知神经科学专题研究 | 1 | 32 | 2 | 考查 | 认知神经科学 | ||
按方向至少选修1门 | 0402001501 | 教育心理学专题研究 | 2 | 32 | 2 | 考查 |
| |
0402001502 | 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 | 2 | 32 | 2 | 考查 |
| ||
0402001503 | 健康和社会心理学专题研究 | 2 | 32 | 2 | 考查 |
| ||
0402001504 | 认知神经科学专题研究 | 2 | 32 | 2 | 考查 |
| ||
0402001505 | 高级心理统计与测量 | 2 | 32 | 2 | 考查 |
| ||
非学位课 | 至少选修2门 | 0402001506 | 专业英语与英文学术论文写作 | 2 | 32 | 2 | 考查 |
|
0402001507 | 脑电数据分析方法专题 | 2 | 32 | 2 | 考查 |
| ||
| 导师指导课 | 2 | 32 | 2 | 考查 | 不作为课程开设 | ||
选公 修共 课 | 1034501103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2 | 16 | 1 | 考查 | 暂不开课 | |
1034501104 | 第二外国语 | 2 | 32 | 2 | 考试 | |||
必修环节 | 1034501803 |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 1-6 |
| 2 |
|
| |
应修总学分 |
| 不低于18学分 |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电话: +86-579-82283155(招生), 82283146(管理)
传真: +86-579-82280337
电邮: admission@zjnu.edu.cn
邮编: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