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深耕中非经贸合作研究 培养“双通型”涉非高端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在全球化浪潮下,中非合作已成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革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对非合作战略,致力于对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中非经贸高端人才培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跨越式发展,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深化中非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从无到有:成立国内高校首家


中非国际商学院


21世纪以来,大多数非洲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端经贸管理人才短缺是制约非洲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形成后,中非经贸合作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复合型涉非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双边合作的瓶颈。非洲国家在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迫切需要具有全球视野、非洲特色、本土需求的高端经贸类管理人才。


为培养中非经贸领域急需的“擅长外语、通晓商务”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贸管理人才,浙江师范大学依托长期深耕中非经贸合作研究的学科优势,于2010年成立中国高校首个涉非商学教育科研机构——中非国际商学院,并聘任中国首任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前驻南非大使、“七一勋章”获得者刘贵今先生为创始院长。它的成立根植于中非合作的深化需求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转向,不仅填补了我国涉非高等教育领域的空白,更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深化中非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的关键载体。


经过几年办学探索,为统筹学校经贸类国际化办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部门资源配置,形成上下联动、条块分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于2014年决定将中非国际商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合署办学,采用“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模式,日益构建形成融合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体系,通过学科交叉直接对接中非经贸合作现实需求,专门培养中非经贸类高端管理人才。


目前,学院集人才培养、人员培训、学术研究、商务咨询于一体,形成了非洲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博士培养方向、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文)专业等涉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的本硕博培养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国家及省市级政府部门援非教育合作、涉非企业人员培训等,加大中非经贸发展合作领域的学术研究,为中非双方相关企业提供集税务、商业信息、投资市场、法律法规于一体的双向商务咨询服务。


从有到优:培养非洲的“中国通”和中国的“非洲通”


多年来,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与产业对话机制,搭建起覆盖政策研究、产业对接、青年创新等维度的立体化平台网络,不仅推动了中非经贸合作的提质增效,更成为培养跨文化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器”。


第一,构建多元融合的中非经贸研究交流平台体系。中非经贸合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知识共享与经验互鉴的支撑。学院通过系统性布局学术交流平台,逐步形成了以中非经贸论坛为核心,辐射产业合作、跨境电商、青年创新等领域的“1+N”平台体系,为双方学者、企业家、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思想碰撞与务实合作的平台。


自2015年,学院启动中非经贸论坛,与浙江省金华市展开合作,连续多年举办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暨中非经贸论坛,取得良好效果,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对非交往的重要平台之一。2021年,在国家有关部委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由中国贸促会、全国对外友好协会、浙江省政府和浙江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中国(浙江)中非经贸论坛,活动正式升格为省部合作项目,逐步从区域性对话升级为省部级战略对接平台。


针对非洲工业化需求,学院在中非经贸论坛框架下开设中非产业合作论坛,聚焦产业链重构与产业技术赋能,通过“园区经济”实践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浙江义乌国际小商品城与非洲易货贸易平台对接。学院通过“理论研讨+项目孵化”的形式,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为浙江多家企业出海非洲赋能启航。


随着数字技术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学院自2022年起,举办中非跨境电商论坛暨首届跨境电子商务技能及数据分析大赛决赛,聚焦中非跨境电商产业发展需求,旨在推动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的深度融合,培养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应用型人才。论坛提出“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双引擎模式,推动浙江省与非洲国家联合实施数字基建,助力非洲缩小“数字鸿沟”,通过多维度竞技与产教融合,该分论坛成为连接中非供给与需求、创新国际规则的前沿阵地。


青年是中非合作的“未来基因”,学院通过举办中非(南非)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以“青年+创新创业”为核心,推动中非(南非)合作从理念共识迈向实践创新。2018年7月,学院以“集聚中南智慧,携手创新创业”为主题,与南非西开普大学、约翰内斯堡大学联合举办首届中南青年创新创业论坛。论坛在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启动,旨在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推动中南教育合作与青年创新联动。南非高等教育和培训部、驻华使馆及中国教育部、团中央等多方参与,标志着中南合作从政府层面向社会领域的延伸。第二届中南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于2019年9月10日在南非召开,学院与南非纳尔逊·曼德拉大学合作承办,以“共享数字经济新机遇,激活创新创业新动能”为主题,提出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多维联动生态体系,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时任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出席论坛并发布《协作开展中南青年数字贸易人才培养倡议》,强调跨境电商、智能制造等方向的联合培养计划。2020年8月18日,学院以“共享创新知识·共育创业人才·共建合作平台·共担交流使命”为主题,联合非洲11国机构首次以线上形式举办中非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共吸引130余位政、企、学界代表参与,发布了中英双语《新时代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共同倡议书(浙江倡议)》。同时,论坛案例库收录了非洲青年利用中国电商平台推广本土产品的成功经验,如坦桑尼亚太阳能充电站项目等。


第二,连续八年发布《中非产能合作发展报告》。2016年以来,学院联合浙江省商务厅等机构首次发布《中非产能合作发展报告(2016)》,该系列报告已连续发布八年。报告以理论先导性、实践针对性和政策参考性为特色,紧扣中非经贸合作的时代命题,通过“主题迭代—案例提炼—政策建议”的螺旋式研究路径,既记录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非洲实践,也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行动指南,成为中非合作领域的重要智库成果。


2016年的报告主题为“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浙非国际产能合作命运共同体”,提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双轮模式,系统梳理浙非产能合作现状。2017年报告以“跨境电商助推浙非产能合作”为主题,提出“数字新丝路”概念,推动“中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2018年报告以“投资环境与中非产业园区建设”为主题,基于学院骨干教师在南非、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的调研,从政治稳定性、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客观评估非洲国家营商环境差异。2019—2020年,报告以“产业机遇、重点领域与中非合作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主题,提出“双循环”框架下中非产业链“哑铃型”结构理论。2020—2021年,报告以“新发展格局下中非产能合作的困境与突围”为主题,提出“健康丝绸之路”与产能合作融合方案。2021—2022年,报告以“非洲转型发展与中非新业态合作”为主题,聚焦数字经济(如移动支付)、绿色经济(光伏储能)、蓝色经济(海洋渔业)三大新业态,为中资企业出海提供指引。2022—2023年,报告以“新时代中非产能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与经验”为主题,总结“地瓜经济”理论在非洲的实践——浙江企业以境外园区为“藤蔓”,反向带动省内产业链升级。2023—2024年报告以“中非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与浙江实践”为主题,呼应全球能源转型,提出“风光水工贸”一体化合作路径,倡导中非共建清洁能源技术转移中心。


《中非产能合作发展报告》始终围绕中非产能合作的深层次矛盾展开理论建构,提出“规则嵌入式合作”理论,倡导通过中非自贸区(如中国—毛里求斯自贸区)建设,推动标准互认(如浙江“品字标”与非洲质量标准对接),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第三,连续四年发布“中非贸易(金华)指数”。从2021年开始,浙江师范大学中非经贸团队开始研制中非贸易指数,目前已经连续发布四年。该指数选择一系列反映中非进出口贸易的可量化指标进行综合处理,科学监测中非贸易的发展水平和风险摩擦。


不同于国内其他针对特定区域的贸易指数,该指数构建了由贸易规模、贸易价格、贸易质量和贸易均衡4个二级指标及8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月度指数体系,从贸易变化趋势、潜在风险、影响因素和发展潜力等维度为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提供风向标,从而实现了指标、维度、价值和案例应用四个层面的创新。特别是,学院所在地区——浙江金华是中国第二大非洲人集聚区,中非贸易指数包含了金华对非洲的贸易指数,为推动中非贸易发展提供地方经验数据。


近年来,中非贸易(金华)指数已经受到《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获得浙江省商务厅优秀成果奖,也是浙江省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最佳实践案例和优秀实践成果,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四,形成一批中非经贸合作研究科研成果。中非经贸团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中非经贸领域形成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学院中非经贸研究骨干教师主持承担“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赋能双边价值链升级的机制与效应研究”“中国投资助推非洲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非正规经济视角下非洲债务可持性与中国对策研究”“当代非洲国家债务可持续问题及对中非关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非建立深度自由贸易区的动力机制与模式选择研究”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30项。经过多年的积累,学院出版了《经商非洲:企业的见解》《中国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经贸合作研究》《列国志——刚果共和国》《非洲金融业发展:机遇与挑战》《非洲经济一体化》《南非经济史:征战、歧视与发展》《非洲打开大门做生意》《中国民营企业投资非洲宝典》等涉及非洲经商、一体化、金融、历史等中非经贸研究丛书和译丛40多本。此外,骨干教师在China Economic Review、《财贸经济》《国际问题研究》《世界经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等重要学术期刊以及《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主流媒体发表200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


第五,对接国家对非合作战略的智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浙江师范大学将“中非经贸”作为省重点建设高校的重点突破领域,集聚校内各学科资源,以学科群协同带动、以政产研互动促进,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国内顶尖的中非经贸高端专业智库。学院作为中非经贸研究的主要执行单位,紧紧围绕中非经贸合作开展深度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主动服务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需求,服务浙江对非经贸合作。学院骨干教师在2019—2025年连续三轮参与制定《浙非合作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的地方对非合作计划。2019年,基于“扎根高校苦练科研育人硬功夫,面向非洲力推经贸文化软实力”,学院获得浙非经贸合作特别贡献奖。2021年,学院“产学研合作培养‘中非通’”入选浙江省商务厅发布的“十三五”浙非教育合作经典案例。2022年,学院与金华市联合申报的“中非经贸合作创新实践”荣获2022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银奖(全省高校唯一)。2024年,非洲经济与中非经贸研究中心成为浙江省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智库联盟成员单位。


第六,党建赋能锻造形成一支素质过硬的中非经贸研究核心团队。学院通过党建赋能,成功锻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中非经贸研究核心团队。中非经贸研究核心团队致力于“四位一体”的中非经贸合作研究,聚焦中非产业链合作研究、中非知识转移与数字创新研究、中非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中非投融资合作研究四大领域,直接服务中非经贸合作项目落地,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实施。


2024年,中非经贸研究团队所在的经济学系教师党支部获批浙江省高校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在服务理念、制度、治理等三个维度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党支部和学系事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能力,形成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党建工作和师生需求深度契合以及党建工作体系与学系管理体系有机整合的“三合”工作体系。党建赋能强化了中非经贸研究团队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中非合作的重要智库支撑能力。多位党员骨干教师赴南非、坦桑尼亚、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开展访学、学术交流、企业调研等,为国际留学生培养、中非经贸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



从优到精:打造中非经贸研究和“双通型”涉非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


在“全球南方”国家崛起与中非合作向“知识共享”转型的背景下,中非经贸合作已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学院以“立足非洲、服务中国、辐射全球”为定位,积极探索以“国家战略—学科建设—产业服务”三维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确定由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发“双通型”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在当前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和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背景下,学院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旨在培养一批非洲“中国通”和中国“非洲通”双通型高端管理人才,以解决中非经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培养目标不是面向非洲或面向中国的单向度管理人才,而是从中国和非洲的双重视角培养既通晓中国又熟悉非洲,且具有商务管理技能的双通型人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重大现实意义。


第二,打造富有非洲特色的实践型“双通型”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实现“双通型”高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学院从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打造富有非洲特色的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中国“非洲通”人才培养,开设了《非洲经济》和《非洲政治文化》等课程;针对非洲“中国通”人才培养,开设了《中国经济》和《中国文化》等课程,同时将《中非经贸关系》设为核心课程。在教材编撰方面,出版了《非洲经济导论》和《中非经贸高管商务手册》等教材;在导师队伍方面,师资由中国与非洲高水平学者共同组成,既有本土培养且专注中非经贸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经人才交流机制引进的驻非大使和非洲籍学者,还有长期从事中非经贸业务的企业家。


第三,探索政校企三方协同的“双通型”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对“双通型”高端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注重与涉非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紧密联系,积极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努力探索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2016年起,学院与上海达之路集团合作,设立由达之路集团资助的莱索托留学生IMBA班,开创了该校历史上首个由企业资助的非洲留学生项目,先后举办了2期IMBA专班,为莱索托、博茨瓦纳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获得两国政府高度认可。自2015年起,学院每年联合相关地方政府召开中非经贸论坛,为培养“双通型”高端管理人才提供重要交流和学习平台。同时还依托义乌改革试点创新优势以及大量非商的积聚优势,结合本校扎实的非洲研究基础,探索校政、校企、校院横向协同,通过项目、活动、平台等纵向协同的创新育人模式。


第四,将留学生人才培养全面融入中国高校“双创教育”培养体系。学院以增强“一个意识三种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创业运作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产业推动能力)”为目标,构建了以留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为特色的“三全”(全体验教学、全仿真实践、全方位保障)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学院首次组织留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创业大赛MBA专项赛银奖。非洲留学生获2019年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0年8月,非洲留学生在第六届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斩获3项金奖,该项赛事的“非洲赛道”同时落户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果也荣获浙江省首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同时,学院将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业园区参访、企事业单位实践调研、留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纳入培养方案;积极邀请德国马基路斯公司、迪拜夏克(Shark Garment)有限公司等经管、商务领域的高端实务人士来校为留学生开办创业、管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精益求精:力争成为中非经贸


高端管理人才培养的“样板高地”


学院立足十余年深耕中非经贸研究的积淀,构建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协同”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人才培养“样板高地”。


第一,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成效凸显。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培养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的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不断创新,所培养的人才在政府管理、涉非企业运营、创新创业、贸易投资等各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部分非洲学子已成为增进中非国家间互信和深化中非经贸合作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例如,2016年当选为中非共和国总统的福斯坦-阿尔尚热·图瓦德拉(Faustin-Archange Touadéra)曾于2005年在浙江师范大学参加“非洲法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索马里籍留学生和丹·奥斯曼·阿布迪(Hodan Osman Abdi)2015年在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之后她积极开展中非经贸与人文交流活动,被聘为索马里总统顾问,并于2024年出任索马里驻华大使。


第二,以特色化模式推进中非学生“趋同化”管理。学院在管理机制上,坚持“刚性约束”与“柔***”相结合,出台留学生评优评奖制度,开展“留学英才”榜样人物评选,引导非洲学生讲好成长成才成功故事,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学院在管理队伍上推陈出新,不断加强留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教务管理人员的国际化能力培养,成立“留学生事务管理联合会”(ISU),推进留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学院坚持校政企联合培养,在2024年举办的“携手浙商行天下”产业对接会上,学院推动金华企业与非洲园区达成多项非洲人才用人合作意向,彰显了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


第三,“以生为本”加强中非双向教育交流与合作。除了专业化的课程外,学院积极开展面向非洲留学生的“第二课堂”,组织留学生积极参与“亚非青年联欢节”“感知中国”“梦行浙江”等活动,让非洲留学生感知中国、行走浙江,体验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2013—2019年,学院每年遴选15名左右优秀学生到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交换学习,让中国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非洲、认识非洲,培养具备“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中国学生。


目前,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已形成了以学科群协同带动、政产研互促互进为格局的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院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方向博士点建设为抓手,打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将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纳入“双一流”建设体系,力争成为中非经贸人才培养的“样板高地”,助推中非经贸合作深入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电话: +86-579-82283155(招生), 82283146(管理)
传真: +86-579-82280337
电邮: admission@zjnu.edu.cn
邮编: 321004

×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耕中非经贸合作研究 培养“双通型”涉非高端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在全球化浪潮下,中非合作已成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革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对非合作战略,致力于对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中非经贸高端人才培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跨越式发展,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深化中非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从无到有:成立国内高校首家


中非国际商学院


21世纪以来,大多数非洲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端经贸管理人才短缺是制约非洲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形成后,中非经贸合作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复合型涉非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双边合作的瓶颈。非洲国家在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迫切需要具有全球视野、非洲特色、本土需求的高端经贸类管理人才。


为培养中非经贸领域急需的“擅长外语、通晓商务”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贸管理人才,浙江师范大学依托长期深耕中非经贸合作研究的学科优势,于2010年成立中国高校首个涉非商学教育科研机构——中非国际商学院,并聘任中国首任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前驻南非大使、“七一勋章”获得者刘贵今先生为创始院长。它的成立根植于中非合作的深化需求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转向,不仅填补了我国涉非高等教育领域的空白,更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深化中非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的关键载体。


经过几年办学探索,为统筹学校经贸类国际化办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部门资源配置,形成上下联动、条块分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于2014年决定将中非国际商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合署办学,采用“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模式,日益构建形成融合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体系,通过学科交叉直接对接中非经贸合作现实需求,专门培养中非经贸类高端管理人才。


目前,学院集人才培养、人员培训、学术研究、商务咨询于一体,形成了非洲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博士培养方向、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文)专业等涉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的本硕博培养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国家及省市级政府部门援非教育合作、涉非企业人员培训等,加大中非经贸发展合作领域的学术研究,为中非双方相关企业提供集税务、商业信息、投资市场、法律法规于一体的双向商务咨询服务。


从有到优:培养非洲的“中国通”和中国的“非洲通”


多年来,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与产业对话机制,搭建起覆盖政策研究、产业对接、青年创新等维度的立体化平台网络,不仅推动了中非经贸合作的提质增效,更成为培养跨文化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器”。


第一,构建多元融合的中非经贸研究交流平台体系。中非经贸合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知识共享与经验互鉴的支撑。学院通过系统性布局学术交流平台,逐步形成了以中非经贸论坛为核心,辐射产业合作、跨境电商、青年创新等领域的“1+N”平台体系,为双方学者、企业家、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思想碰撞与务实合作的平台。


自2015年,学院启动中非经贸论坛,与浙江省金华市展开合作,连续多年举办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暨中非经贸论坛,取得良好效果,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对非交往的重要平台之一。2021年,在国家有关部委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由中国贸促会、全国对外友好协会、浙江省政府和浙江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中国(浙江)中非经贸论坛,活动正式升格为省部合作项目,逐步从区域性对话升级为省部级战略对接平台。


针对非洲工业化需求,学院在中非经贸论坛框架下开设中非产业合作论坛,聚焦产业链重构与产业技术赋能,通过“园区经济”实践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浙江义乌国际小商品城与非洲易货贸易平台对接。学院通过“理论研讨+项目孵化”的形式,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为浙江多家企业出海非洲赋能启航。


随着数字技术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学院自2022年起,举办中非跨境电商论坛暨首届跨境电子商务技能及数据分析大赛决赛,聚焦中非跨境电商产业发展需求,旨在推动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的深度融合,培养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应用型人才。论坛提出“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双引擎模式,推动浙江省与非洲国家联合实施数字基建,助力非洲缩小“数字鸿沟”,通过多维度竞技与产教融合,该分论坛成为连接中非供给与需求、创新国际规则的前沿阵地。


青年是中非合作的“未来基因”,学院通过举办中非(南非)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以“青年+创新创业”为核心,推动中非(南非)合作从理念共识迈向实践创新。2018年7月,学院以“集聚中南智慧,携手创新创业”为主题,与南非西开普大学、约翰内斯堡大学联合举办首届中南青年创新创业论坛。论坛在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启动,旨在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推动中南教育合作与青年创新联动。南非高等教育和培训部、驻华使馆及中国教育部、团中央等多方参与,标志着中南合作从政府层面向社会领域的延伸。第二届中南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于2019年9月10日在南非召开,学院与南非纳尔逊·曼德拉大学合作承办,以“共享数字经济新机遇,激活创新创业新动能”为主题,提出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多维联动生态体系,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时任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出席论坛并发布《协作开展中南青年数字贸易人才培养倡议》,强调跨境电商、智能制造等方向的联合培养计划。2020年8月18日,学院以“共享创新知识·共育创业人才·共建合作平台·共担交流使命”为主题,联合非洲11国机构首次以线上形式举办中非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共吸引130余位政、企、学界代表参与,发布了中英双语《新时代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共同倡议书(浙江倡议)》。同时,论坛案例库收录了非洲青年利用中国电商平台推广本土产品的成功经验,如坦桑尼亚太阳能充电站项目等。


第二,连续八年发布《中非产能合作发展报告》。2016年以来,学院联合浙江省商务厅等机构首次发布《中非产能合作发展报告(2016)》,该系列报告已连续发布八年。报告以理论先导性、实践针对性和政策参考性为特色,紧扣中非经贸合作的时代命题,通过“主题迭代—案例提炼—政策建议”的螺旋式研究路径,既记录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非洲实践,也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行动指南,成为中非合作领域的重要智库成果。


2016年的报告主题为“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浙非国际产能合作命运共同体”,提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双轮模式,系统梳理浙非产能合作现状。2017年报告以“跨境电商助推浙非产能合作”为主题,提出“数字新丝路”概念,推动“中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2018年报告以“投资环境与中非产业园区建设”为主题,基于学院骨干教师在南非、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的调研,从政治稳定性、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客观评估非洲国家营商环境差异。2019—2020年,报告以“产业机遇、重点领域与中非合作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主题,提出“双循环”框架下中非产业链“哑铃型”结构理论。2020—2021年,报告以“新发展格局下中非产能合作的困境与突围”为主题,提出“健康丝绸之路”与产能合作融合方案。2021—2022年,报告以“非洲转型发展与中非新业态合作”为主题,聚焦数字经济(如移动支付)、绿色经济(光伏储能)、蓝色经济(海洋渔业)三大新业态,为中资企业出海提供指引。2022—2023年,报告以“新时代中非产能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与经验”为主题,总结“地瓜经济”理论在非洲的实践——浙江企业以境外园区为“藤蔓”,反向带动省内产业链升级。2023—2024年报告以“中非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与浙江实践”为主题,呼应全球能源转型,提出“风光水工贸”一体化合作路径,倡导中非共建清洁能源技术转移中心。


《中非产能合作发展报告》始终围绕中非产能合作的深层次矛盾展开理论建构,提出“规则嵌入式合作”理论,倡导通过中非自贸区(如中国—毛里求斯自贸区)建设,推动标准互认(如浙江“品字标”与非洲质量标准对接),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第三,连续四年发布“中非贸易(金华)指数”。从2021年开始,浙江师范大学中非经贸团队开始研制中非贸易指数,目前已经连续发布四年。该指数选择一系列反映中非进出口贸易的可量化指标进行综合处理,科学监测中非贸易的发展水平和风险摩擦。


不同于国内其他针对特定区域的贸易指数,该指数构建了由贸易规模、贸易价格、贸易质量和贸易均衡4个二级指标及8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月度指数体系,从贸易变化趋势、潜在风险、影响因素和发展潜力等维度为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提供风向标,从而实现了指标、维度、价值和案例应用四个层面的创新。特别是,学院所在地区——浙江金华是中国第二大非洲人集聚区,中非贸易指数包含了金华对非洲的贸易指数,为推动中非贸易发展提供地方经验数据。


近年来,中非贸易(金华)指数已经受到《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获得浙江省商务厅优秀成果奖,也是浙江省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最佳实践案例和优秀实践成果,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四,形成一批中非经贸合作研究科研成果。中非经贸团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中非经贸领域形成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学院中非经贸研究骨干教师主持承担“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赋能双边价值链升级的机制与效应研究”“中国投资助推非洲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非正规经济视角下非洲债务可持性与中国对策研究”“当代非洲国家债务可持续问题及对中非关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非建立深度自由贸易区的动力机制与模式选择研究”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30项。经过多年的积累,学院出版了《经商非洲:企业的见解》《中国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经贸合作研究》《列国志——刚果共和国》《非洲金融业发展:机遇与挑战》《非洲经济一体化》《南非经济史:征战、歧视与发展》《非洲打开大门做生意》《中国民营企业投资非洲宝典》等涉及非洲经商、一体化、金融、历史等中非经贸研究丛书和译丛40多本。此外,骨干教师在China Economic Review、《财贸经济》《国际问题研究》《世界经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等重要学术期刊以及《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主流媒体发表200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


第五,对接国家对非合作战略的智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浙江师范大学将“中非经贸”作为省重点建设高校的重点突破领域,集聚校内各学科资源,以学科群协同带动、以政产研互动促进,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国内顶尖的中非经贸高端专业智库。学院作为中非经贸研究的主要执行单位,紧紧围绕中非经贸合作开展深度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主动服务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需求,服务浙江对非经贸合作。学院骨干教师在2019—2025年连续三轮参与制定《浙非合作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的地方对非合作计划。2019年,基于“扎根高校苦练科研育人硬功夫,面向非洲力推经贸文化软实力”,学院获得浙非经贸合作特别贡献奖。2021年,学院“产学研合作培养‘中非通’”入选浙江省商务厅发布的“十三五”浙非教育合作经典案例。2022年,学院与金华市联合申报的“中非经贸合作创新实践”荣获2022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银奖(全省高校唯一)。2024年,非洲经济与中非经贸研究中心成为浙江省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智库联盟成员单位。


第六,党建赋能锻造形成一支素质过硬的中非经贸研究核心团队。学院通过党建赋能,成功锻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中非经贸研究核心团队。中非经贸研究核心团队致力于“四位一体”的中非经贸合作研究,聚焦中非产业链合作研究、中非知识转移与数字创新研究、中非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中非投融资合作研究四大领域,直接服务中非经贸合作项目落地,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实施。


2024年,中非经贸研究团队所在的经济学系教师党支部获批浙江省高校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在服务理念、制度、治理等三个维度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党支部和学系事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能力,形成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党建工作和师生需求深度契合以及党建工作体系与学系管理体系有机整合的“三合”工作体系。党建赋能强化了中非经贸研究团队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中非合作的重要智库支撑能力。多位党员骨干教师赴南非、坦桑尼亚、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开展访学、学术交流、企业调研等,为国际留学生培养、中非经贸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



从优到精:打造中非经贸研究和“双通型”涉非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


在“全球南方”国家崛起与中非合作向“知识共享”转型的背景下,中非经贸合作已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学院以“立足非洲、服务中国、辐射全球”为定位,积极探索以“国家战略—学科建设—产业服务”三维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确定由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发“双通型”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在当前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和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背景下,学院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旨在培养一批非洲“中国通”和中国“非洲通”双通型高端管理人才,以解决中非经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培养目标不是面向非洲或面向中国的单向度管理人才,而是从中国和非洲的双重视角培养既通晓中国又熟悉非洲,且具有商务管理技能的双通型人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重大现实意义。


第二,打造富有非洲特色的实践型“双通型”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实现“双通型”高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学院从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打造富有非洲特色的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中国“非洲通”人才培养,开设了《非洲经济》和《非洲政治文化》等课程;针对非洲“中国通”人才培养,开设了《中国经济》和《中国文化》等课程,同时将《中非经贸关系》设为核心课程。在教材编撰方面,出版了《非洲经济导论》和《中非经贸高管商务手册》等教材;在导师队伍方面,师资由中国与非洲高水平学者共同组成,既有本土培养且专注中非经贸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经人才交流机制引进的驻非大使和非洲籍学者,还有长期从事中非经贸业务的企业家。


第三,探索政校企三方协同的“双通型”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对“双通型”高端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注重与涉非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紧密联系,积极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努力探索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2016年起,学院与上海达之路集团合作,设立由达之路集团资助的莱索托留学生IMBA班,开创了该校历史上首个由企业资助的非洲留学生项目,先后举办了2期IMBA专班,为莱索托、博茨瓦纳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获得两国政府高度认可。自2015年起,学院每年联合相关地方政府召开中非经贸论坛,为培养“双通型”高端管理人才提供重要交流和学习平台。同时还依托义乌改革试点创新优势以及大量非商的积聚优势,结合本校扎实的非洲研究基础,探索校政、校企、校院横向协同,通过项目、活动、平台等纵向协同的创新育人模式。


第四,将留学生人才培养全面融入中国高校“双创教育”培养体系。学院以增强“一个意识三种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创业运作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产业推动能力)”为目标,构建了以留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为特色的“三全”(全体验教学、全仿真实践、全方位保障)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学院首次组织留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创业大赛MBA专项赛银奖。非洲留学生获2019年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0年8月,非洲留学生在第六届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斩获3项金奖,该项赛事的“非洲赛道”同时落户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果也荣获浙江省首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同时,学院将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业园区参访、企事业单位实践调研、留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纳入培养方案;积极邀请德国马基路斯公司、迪拜夏克(Shark Garment)有限公司等经管、商务领域的高端实务人士来校为留学生开办创业、管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精益求精:力争成为中非经贸


高端管理人才培养的“样板高地”


学院立足十余年深耕中非经贸研究的积淀,构建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协同”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人才培养“样板高地”。


第一,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成效凸显。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培养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的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不断创新,所培养的人才在政府管理、涉非企业运营、创新创业、贸易投资等各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部分非洲学子已成为增进中非国家间互信和深化中非经贸合作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例如,2016年当选为中非共和国总统的福斯坦-阿尔尚热·图瓦德拉(Faustin-Archange Touadéra)曾于2005年在浙江师范大学参加“非洲法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索马里籍留学生和丹·奥斯曼·阿布迪(Hodan Osman Abdi)2015年在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之后她积极开展中非经贸与人文交流活动,被聘为索马里总统顾问,并于2024年出任索马里驻华大使。


第二,以特色化模式推进中非学生“趋同化”管理。学院在管理机制上,坚持“刚性约束”与“柔***”相结合,出台留学生评优评奖制度,开展“留学英才”榜样人物评选,引导非洲学生讲好成长成才成功故事,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学院在管理队伍上推陈出新,不断加强留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教务管理人员的国际化能力培养,成立“留学生事务管理联合会”(ISU),推进留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学院坚持校政企联合培养,在2024年举办的“携手浙商行天下”产业对接会上,学院推动金华企业与非洲园区达成多项非洲人才用人合作意向,彰显了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


第三,“以生为本”加强中非双向教育交流与合作。除了专业化的课程外,学院积极开展面向非洲留学生的“第二课堂”,组织留学生积极参与“亚非青年联欢节”“感知中国”“梦行浙江”等活动,让非洲留学生感知中国、行走浙江,体验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2013—2019年,学院每年遴选15名左右优秀学生到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交换学习,让中国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非洲、认识非洲,培养具备“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中国学生。


目前,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已形成了以学科群协同带动、政产研互促互进为格局的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院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方向博士点建设为抓手,打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将中非经贸高端管理人才培养纳入“双一流”建设体系,力争成为中非经贸人才培养的“样板高地”,助推中非经贸合作深入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电话: +86-579-82283155(招生), 82283146(管理)
传真: +86-579-82280337
电邮: admission@zjnu.edu.cn
邮编: 321004